我们继续学习阿弥陀佛四十八愿,大家请看第四十五愿:
设我得佛。他方国土。诸菩萨众。闻我名字。皆悉逮得。普等三昧。住是三昧。至于成佛。常见无量。不可思议。一切诸佛。若不尔者。不取正觉。
这是普等三昧愿。阿弥陀佛在因地的时候,看到诸佛刹中的菩萨在修行的过程当中都渴望见到诸佛,但是由于机缘浅薄不能遇到佛。有的虽然见到了佛,但是佛很快就示现入灭,不能长久跟随佛陀修行。也有的能够常跟随佛陀,但是只能见到一佛,不是见到很多尊佛。还有的菩萨能够见到很多尊佛,却有先有后,而且还是有数量的,不能一时得见无量诸佛。所以阿弥陀佛悲悯这些菩萨福德浅薄,不能随自己的心愿常见诸佛,就发此大愿加持他方世界的诸菩萨众,只要闻而受持阿弥陀佛名号,都能够马上得到普等三昧,住在普等三昧中直到成就佛果的多生多劫中,都能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。
愿文中说到“皆悉逮得”,逮得就是当时就能得到,是顿证的意思。在宋译的这一愿中说,“所有十方一切佛刹,诸菩萨众,闻我名字,应时证得寂静三摩地,住是定已,于一念中,得见无量无边不可思议,诸佛世尊”,这里是说应时证得,就是顿证的意思。
“普等三昧”,普就是普遍,等就是平等。我们不要小看这个普遍平等,一切都能普遍的平等,这是什么境界?就是入不二法门,一即一切,一切都普等了。这些他方世界的菩萨众,靠闻信阿弥陀佛的名号就能得到阿弥陀佛的愿力加持,马上证得普等三昧,无量诸佛一时平等现前,无所不见。
普等三昧也是念佛三昧的另一个名称,在《观经》中说:“见此事者,即见十方一切诸佛,以见诸佛故,名念佛三昧”。菩萨得念佛三昧,能常见无量诸佛,对于自身的修持来说就有了保障。因为有的菩萨还未得阿鞞跋致,在修行的过程当中进进退退,如果远离诸佛,由于少功德无方便力,虽然也能度化众生,但是也有堕落的危险。这就像把少量的热水倒入大冰池中,虽然能够融化少许的冰,但是热水最后反而结成了冰。龙树菩萨在《大智度论》中说:“菩萨若入非道中,唯佛能救。”世尊在世的时候,有一次带领弟子们去接受波斯匿王的供养,阿难因为有事外出没有跟上,于是单独到舍卫城去乞食,结果遭受摩登伽女之难。在他清净戒体将要被毁的时候,世尊观察到了,让文殊师利菩萨持楞严咒前往救护阿难尊者。由这个公案可以看到常随佛的好处。不仅如此,菩萨如果常能见佛就可以心地清净,亲自听闻佛的法音心里就会生起爱好喜乐,得大智慧,只要依照佛陀的教法来修行就能得到究竟解脱。亲近如来能得无量无边的功德利益,菩萨怎么能不想亲见诸佛呢?
如来能够广大的利益一切菩萨,使菩萨远离种种的烦恼,安住于诸佛如来的究竟圆满之地,这是从自利的方面来说。从利他的方面来看,念佛三昧具大福德,能度众生,帮助众生速灭诸罪。在经中有个比喻,就像众生身上本来没有光明,没有光亮的颜色,如果他站在须弥山的旁边,须弥山是黄金色的放大光明,那这个众生的身体也和须弥山同样的颜色,这是由于须弥山巨大的势力能转旁边众生的业力。还有,比如江河湖泊的水各有各的味道,但是流入了大海都变成海的味道了,这就是大海的能量能转江水、河水、湖水的味道。同样,菩萨如果证得念佛三昧也能度化众生。佛在《菩萨念佛三昧经》中说:“若善男子善女人等,少闻三昧威光之力,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”。我们看,阿弥陀佛处处为众生成佛考虑,他的名号功德太不可思议了,至心称念佛名就给他方世界的菩萨们带来如此殊胜的利益。
我们虽然不能和这些菩萨一样应时证得普等三昧,常见十方无量诸佛,但是只要我们发愿往生,信愿持名念佛,阿弥陀佛就会派观音菩萨、大势至菩萨、药王菩萨、普贤菩萨、法自在菩萨,经中说二十五位菩萨护持念佛人,就这么大的功德利益。无论行住坐卧,白天还是晚上,一切时一切处,这些菩萨们都如影随形护持念佛人,不让恶鬼恶神得其便。
有人可能会说,既然有这么多菩萨护持,我们怎么感觉不到呢?这是因为我们还有凡夫的妄想和执着,不够清净所以感觉不到,如果细细地静下心来,真的可以感觉到的,这些菩萨的护持是那么的柔软,随圆就方,不是那么的牵强,一切都是恰到好处:该有的磨难,帮助我们增长能量,打好基础;该发心的,需要我们精进,需要我们清净的时候,都是这么自自然然。我们只要好好的念佛,静下心来都能感觉到佛光,感觉到菩萨的慈悲。即使没有感觉,大家只管专心念佛,必得二十五位菩萨护持,帮助我们往生净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