诸位法师 诸位居士大德
阿弥陀佛
今天我们继续学习《佛说无量寿经》。前面我们介绍到八相成道的下生相,就是入胎相,下面我们接着学习第三现生相,就是出胎相。我们看经文。
【从右胁生。现行七步。光明显耀。普照十方。无量佛土。六种震动。举声自称。吾当于世。为无上尊。释梵奉侍。天人归仰。】
“从右胁生”,这是菩萨入母胎随着世间法满十月,出胎时与普通凡夫不同,是从母亲的右胁出生。虽然是从右胁出生,但是母亲没有疮疾,就是没有创伤没有伤口,就像从云雾中走出来,母亲没有一点点痛苦的感觉。
“现行七步”,这是现身威。菩萨刚出生不要人扶持,即于十方各行七步,下足之处皆生莲华,没有恐怖。欲示丈夫超于六道奋迅之力,故行七步。“现”就是示现,佛一出世就会走路不用扶持,示现丈夫奋迅之力,于十方世界独出无畏,而且是步步都有莲华托着他的脚。
为什么现行七步呢?第一是示现超三界之相,就是超出六道。二是表三十七道品的七菩提分。
“光明显耀,普照十方。”佛一降生就身放光明,一是令大众觉知佛降生世间,第二是身光能够普利众生。
“无量佛土,六种震动。”这是表明地动,震动大地使魔怯伏之意。佛出生时十方世界无量佛土都感觉六种震动,第一是动,就是感觉地有小动;第二是涌,像地下有水涌出来一样,感觉这个地垄起来往上挤,动了再动;第三是震,就是大动;第四是觉,地大动,一切众生都有警觉;第五是吼,地大动,动出声音来;第六是起,大地震动,感觉地一直往上升起。每一种动又各有三种相,比如动,这个动有动、遍动、等遍动,其余五种也是如此,所以说是六动十八相。地震动是让众生警觉,感觉到世间无常。我们都认为大地是最坚固不坏、长久,如今也感觉到地也是无常之法,地都会坏,还有什么不坏的呢?有这个警觉心就会和佛法接近,所以一尊佛出世大地有六种震动,不但是使魔怯伏,也能警觉大众。
“举声自称,吾当于世,为无上尊。”佛刚一出生就出声说话,举声就是大声,自称就是自己说,“吾当于世,为无上尊”就是“我应当在世间为无上尊”。这里的“我”不是世俗的“我”,是法身真我。
为什么佛一出生就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呢?《方便会》中说:“以何缘故,菩萨行七步已,唱如是言:‘我于世界中最尊最胜,离老病死。’善男子,尔时众中释梵诸天及诸天子心怀骄慢,自言是世界中尊。彼诸天子傲慢自高心无恭敬,尔时菩萨作如是念:‘彼诸天子有是慢心,以慢心故长夜堕在三恶道中。’是故菩萨说如是言:‘我于世界最尊最胜,离老病死。’菩萨尔时唱如是言,其言遍闻三千大千世界。”所以菩萨举声自赞,是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诚心归趣。
“释梵奉侍,天人归仰。”“释”就是帝释天,在须弥山顶。“梵”就是大梵天,居虚空。我们在没有遇到佛法之前,以为天人是最尊最贵的,我们拜天公就是经上说的帝释天。像这个印度婆罗门教,他们都是拜大梵天,而不知道佛出世帝释天、大梵天都来奉侍,天人都要归依敬仰佛,所以释迦牟尼佛一出世,一手指天一手指地,大声说“天上天下唯我独尊”。
我们再看第四相在家相。
【示现算计。文艺射御。博综道术。贯练群籍。】
“示现”,《净影疏》中说:“佛已久知,随化始学,故曰示现。”意思是说,因为是等觉菩萨示现世间,这些学问都完全通达,是随化示现入于学堂来学习。
《佛本行集经》上说,太子八岁的时候,净饭王问百官谁能有学问、有技能来做太子的师父,当时大臣们举荐叫毗奢波蜜多罗的人,说他善知诸论,可以教太子种种的书论经论。当太子将要入学堂的时候,毗奢波蜜多罗看见太子,因为太子的大威德力他不能自禁,其身礼拜。当时太子说出六十四种书名,问这个老师教哪一种,这个老师一听,很多的书名他都没有听过,于是内心欢喜,但是也生起惭愧心,而说偈言:“希有清净智慧人,善顺于诸世间法,自己该通一切论,复更来入我学堂,如是书名我未知,其今悉皆诵持得,是为天人大尊导,今复更欲觅于师。”
下面是“算计”,就是算术、计数,数学方面的知识。文艺是指诗书艺术方面。射是指射箭,御就是驾车、驾御,射御包括武术方面的。在我国古代有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六种才能和技艺,古印度学问有五明:声明就是文学语言方面的学问,工巧明就是各种的技艺,医方明就是医学方面的,因明就是逻辑学,内明就是宗教、佛学。
“博综道术”,就是广博的学各种教的道术,不管什么宗教的学问他都学。
“贯练群籍”,贯是贯通,练是练达、致用,群是众多,意思是贯练通达众多书籍,就是说世间的学问没有不懂的。
【游于后园。讲武试艺。现处宫中色味之间。】
“游于后园,讲武试艺。”这是专讲练习功夫,到后花园游玩,讲习武术,试用武艺。因为要度世间众生就要了达贯通世间法,十地菩萨证到第五地时,世间法还没有贯通的还要学习,这里是等觉菩萨示现,他都通达了,上至天文下至地理,文艺艺术,各种技艺,无所不通达。这是示现给我们作榜样,也令我们不自骄慢。
“现处宫中色味之间。”示现处于皇宫中享受五欲之乐。五欲就是色声香味触。“现处”,佛实离爱,随化示居,故曰现处。意思是佛已离诸爱欲,这是示现先受五欲,后舍离五欲之乐,彰显五欲是可以舍弃、要厌离的。
下面就讲到菩萨示现要觉悟,就是第五出家相。
【见老病死。悟世非常。弃国财位。入山学道。服乘白马。宝冠璎珞。遣之令还。舍珍妙衣。而著法服。剃除须发。端坐树下。勤苦六年。行如所应。】
“见老病死,悟世非常。”这是说明出家之缘。太子在宫中享受五欲之乐时,有一次从城东门出皇宫去园林游玩,见路边一个老人佝偻低头,瘦得皮包骨头,喘气行走都很费力。见到这老弊之相,又知此老相无论贵贱,人人都不能免除,太子愁忧不乐,马上回宫去了。这是老。
又一次从城南门出皇宫去园林,路遇一个病人,面色瘘黄,身体瘦弱,肚子大的像口锅,而且不时地呻吟,在路边有两个人扶着。太子见到病人心生愁忧,知一切人民无论贵贱都会得病,都会有病苦,心里想:“如此身者是大苦聚,世人于中横生欢乐,愚痴无知,不知觉悟。”我们这个身体是大苦聚,苦都聚集在这个身体上,而且众生不知忧愁,还非常的欢乐,不知觉悟。佛悟到这个就不再去园林游玩,又回宫了。这是病。
又一次从城西门出宫,路上又遇到一个死人,亲属围着号哭。感悟人活在世间只是贪著五欲,不知无常,一旦舍之而死去,又为父母亲属爱念。命终之后犹如草木,恩情好坏不再相关,而且一切世人无论贵贱都会死去,是谁也逃脱不了的。
太子见到老病死,悟到世间法无常,“弃国财位,入山学道”。又一次太子从城北门出宫游园林,遇一行人威仪整肃,走路从容安详,眼平视,不左顾右看,剃发剪须,身著法服,执杖持钵。太子问:“你是何人?”这个人说:“我是出家人。”太子又问:“为什么称为出家人?”这个出家人说:“我见一切世间诸行尽是无常,因此舍于一切世俗事,为求解脱舍家出家,善行法行。”出家人又为太子广说出家功德。当时太子心里想:天人之中唯此为胜,我当决定修学是道。弃就是舍弃财位、财富、王位,这时太子要舍弃财富和最高的地位,这些都是无常,舍弃这些入山学道。
“服乘白马,宝冠璎珞,遣之令还。”太子要出家修道,就对其父王净饭王说:“恩爱集会,必有别离。”所有的恩爱最后都会有离开的时候,爱别离苦嘛。“唯愿听我出家学道,一切众生爱别离苦皆使解脱,愿必垂许,不见留难。”就是希望净饭王不要难为他,他要出家解脱这些诸苦。净饭王听了以后,一面苦心劝阻,一面安排释迦族的这些眷属以及诸多的勇士,在城的东南西北四门作好防护,日夜值守封住城门,怕太子出走嘛。太子誓要出家,诸天众、地神及虚空神众都来赞叹,来护助他。
在一天晚上,诸天众以神通力令一切内外眷属等都沉睡,太子让车匿备马,诸天、龙、神、释梵、四王皆为导从,城门自然而开,四天王捧举马的四足,太子乘上白马驰出城门。天亮以后,行至跋伽仙人苦行的地方,太子下马休息,对车匿说:“我现在已经到闲静处,你可以与马一同回宫去。”便脱下宝冠璎珞都交给车匿,让他回王宫,并对车匿说:“将宝冠及其中的宝珠交给父王,将此璎珞奉摩诃波阇波提(就是佛的姨母),其余的严身之具送给耶输陀罗。”这是把宝冠璎珞等严身具都托车匿送回王宫,所以说“遣之令还”。这也是教导我们,菩萨为道不再贪乐珍宝之饰,于一切物而无所著。
“舍珍妙衣,而著法服,剃除须发。”这是正示出家相。法服就是道服,袈裟。上面太子遣车匿带马回宫,车匿依恋不舍,《因果经》中说:“尔时太子即就车匿取七宝剑而师子吼:过去诸佛为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,舍弃饰好,剃除须发,我今亦当依诸佛法。”这时候太子便以利剑自剃须发,即发誓言:今落须发,愿与一切断除烦恼及与习障。释提桓因就接发而去,把佛的头发接发而去。
此时太子剃须发后,见自己身上穿的衣服还是七宝衣,不如法。已经剃了头发了,再穿俗家的衣服,穿着七宝衣不如法。这个时候净居天的天人化作猎师(就是猎人),身被袈裟来到太子前,太子说:“你穿的衣服是寂静服,是过去诸佛修道的标帜,你怎么能穿这个衣服呢?”猎人说:“我穿袈裟是为引诱鹿群,因为鹿群见到袈裟就会来接近我,就容易捕杀它。”太子说:“你说你穿袈裟为诱捕鹿,不是为求解脱,这样不对,现在我以我身上的七宝衣跟你交换,我穿袈裟。”猎人说:“好啊。”这时太子脱下宝衣给猎人,然后自被袈裟,现出家相。
下面是菩萨示现苦行。
“端坐树下,勤苦六年,行如所应。”太子在跋伽仙人的苦行林处问这些仙人:“修此苦行为得什么果报呢?”当听他们说修此苦行为欲生天时,太子心想:诸天虽乐,福报尽了还是轮回六道,终是苦聚,为什么修苦行还要求苦的果报呢?就对他们说:“你们所修苦行、所求果报终不能离苦。”又来到阿罗逻、迦兰仙人处,通过问答谈论,知道他们虽修苦行,其所知见也不是究竟解脱。于是来到伽阇山苦行林中,旁边就是尼连河,是憍陈如等五人修苦行的地方,太子就在这里端坐树下,净心守戒,日食一麻一麦,勤苦修行了六年。
这里太子为什么要修行苦行呢?《大宝积经·方便会》中说:“为调伏诸外道故六年苦行。”又《大智度论》中说:“诸外道等信著苦行,若佛不六年苦行,则人不信。”在古印度,因为诸外道推崇修苦行,有外道修苦行或三个月、或半年、或一年三年,没有能六年日食一麻一麦,诸外道认为此是苦行之极,所以信受,皆入正道。在《华严经·离世间品》中说,菩萨示修行苦行,也为显菩萨殊胜行,乃至最后生都不舍勤一精一进。
“行如所应”,就是前面略示的那几种,是出家应该做的事都应该示现,在六年中他所做的就是出家所应该行持的。第六是成道相。
【现五浊刹。随顺群生。示有尘垢。沐浴金流。天案树枝。得攀出池。】
“现五浊刹,随顺群生。”五浊就是劫浊、见浊、烦恼浊、众生浊和命浊,刹就是世界,因为有这五种浊,所以这个世界才变成五浊恶世,就是示现在五浊恶世随顺众生。
“示有尘垢”,释迦牟尼佛在雪山修六年苦行,天天吃一麻一麦并未得道,才觉得苦行不是究竟法,他从山上下来,六年没有洗浴,一身尘垢,这是顺世间示现的。
“沐浴金流”,金流就是尼连河,因为河底有金沙,又叫金沙河,就是在尼连河里沐浴。
“天案树枝,得攀出池。”天案树枝,就是天人按着树枝,池不是水池,是指河。太子来到尼连河沐浴,因为修六年的苦行身体虚弱,没有力气上不了岸,天人把树枝按下来,他攀着树枝才上了岸。
【灵禽翼从。往诣道场。】
“灵禽”就是有灵性的神鸟,“翼从”就是恭敬随从,“诣”就是到,道场就是修道的地方,也叫菩提道场。就是从尼连河走到菩提道场,有五百只有灵性的雀鸟飞着跟随着他。
【吉祥感征。表章功祚。哀受施草。敷佛树下。跏趺而坐。】
“吉祥感征,表章功祚。”诸佛出现在世间成佛度众生,这是大因缘,也是大吉祥,必定会有感应的征兆和瑞相知道自己必定能成佛。那有什么瑞兆呢?这里说“吉祥感征”。
吉祥是人名,就在太子来到菩提树下这个时候,正好有一个割草人挑着一担绀青色的柔软的青草过来。太子问你叫什么名字,割草人说我叫吉祥。太子想,我今要求自身吉祥,也要让他人吉祥,现在这个叫吉祥的割草人来到面前,我今必能证无上菩提。这就是吉祥感征,佛的功德感得瑞草应圣。
“表章功祚”,就是说明感得吉祥草来应圣的原因。章就是彰显的意思,表彰就是显扬出来,祚是福报。前面说“灵禽翼从”,“吉祥感征”,都是表彰菩萨三大阿僧祇劫所成无量功德福报,所以能得吉祥持清净草现前的征兆。
“哀受施草。”这位吉祥长者是割草的人,他布施的草很柔软,可以打坐。哀是哀求,吉祥长者哀求佛接受他布施的草。古德说:“受草之意,证大菩提而利众生,故云哀受施草”。
“敷佛树下”,敷就是把草摊开,就是佛取草敷布在菩提树下。“跏趺而坐”,这就是打坐要成佛。跏是双脚交叉起来,趺是脚背,就是把两个脚背交叉起来就是跏趺大坐,或者又叫跏趺正坐。
【奋大光明。使魔知之。魔率官属。而来逼试。制以智力。皆令降伏。】
“奋大光明,使魔知之。”奋是振的意思,比如鸟奋起就是毛都竖起来身体变大。“大光明”就是放眉间白毫相光明,佛放大光明让魔王知道。魔王是欲界第六层天他化自在天的天主,所有欲界的众生都归他管,欲界的众生要了脱生死超出三界,他就要来魔害。魔率官属而来逼试,就是魔率他的魔子魔孙而来逼试,就是逼迫、试验考验这个要成道的人。
“制以智力,皆令降伏。”就是要成佛的菩萨用智慧神力把魔都制伏、降伏。佛在《修行本起经》中讲,魔王派魔女来魔乱佛,佛用智慧把他们降伏了,魔王又派兵将来害佛,此时佛放慈悲光,魔兵伤害不到他,并且佛为他们说法,用智慧把魔降伏。
【得微妙法。成最正觉。】
《大智度论》中说:“菩萨降魔已,十方诸佛庆其功勋,皆放眉间光,从菩萨顶入。是时,十地所得功德,变为佛法,断一切烦恼习,得无碍解脱,具十力、四无所畏、四无碍智、十八不共法、大慈大悲等无量无边诸佛法。”
“得微妙法”,就是得了微妙不思议法。“成最正觉”,就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,究竟圆满的佛果。下面讲第七转法轮相。
【释梵祈劝。请转法轮。】
“释梵祈劝”,释就是帝释天,梵是大梵天,佛成道了要说法,凡夫不知道怎样请佛说法,帝释天、大梵天就下来带着人间的众生来请法。《大智度论》中说,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,五七日寂不说法,自言:“我法甚深,难解难知。一切众生缚著世法,无能解者,不如默然进入涅槃乐。”是时,诸菩萨及释提桓因、梵天王诸天合掌敬礼,请佛为诸众生初转法轮。佛时默然受请,到波罗奈鹿野苑转法轮。这是释梵请转法轮。
那为什么佛需要请法才说法呢?一是请法者能得福,二是若佛不请而说,恐外道说佛著法,也恐人说佛爱法想要人知道。再有,外道推崇梵天,看到梵天都来请佛说法,则令外道心服。佛于法不著不受,是怜愍众生,所以有请佛说佛便说,诸佛不以无请而初转法轮。
“请转法轮”,轮是譬喻,佛说的法像车轮,车轮有两种功用,一种是摧辗,就是能把地上的物品辗坏,表示能够摧辗众生的烦恼;一种是运载,佛说法就像车轮一样,把众生由生死此地运载到涅槃彼岸,所以称为法轮。《法华文句》中说:“转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,名转法轮。”“请转法轮”就是请佛说法。
【以佛游步。佛吼而吼。】
“以佛游步”,游就是游化,步是步行,利众生,游步包括了行住坐卧四威仪,佛游步,就是佛的身业教化如狮子勇猛无畏现佛化仪、游行化物,就是行住坐卧都和佛一样,这是以身业教化众生。以佛游步,就是如过去佛游步,这也是总标一代身轮化仪。
“佛吼而吼”,吼是譬喻,狮子一吼百兽震惊,比喻佛说法把一切外道都降伏。“佛吼而吼”就是说法和过去佛说法一样,这里也是总标一代口轮教化众生。“以佛游步”是显佛的身轮化仪,“佛吼而吼”是显佛的口轮化仪,虽显身口,那意轮自然也包括在其中了,所以这两句是总标世尊一代三轮化仪。
【扣法鼓。吹法螺。执法剑。建法幢。震法雷。矅法电。澍法雨。演法施。】
这是以譬喻显说法德。
“扣法鼓,吹法螺,执法剑,建法幢。”这四句是譬喻破邪显正之威德,所以以兵具为喻,就是显示对治邪执,建立正法。具体来说,“扣法鼓”,扣鼓是诫兵之义,击鼓是鼓舞士气勇往直前,表佛说法集合大众要止恶进善,进趣于善法。“吹法螺”是改号令之义,螺的声音能传的很远,表佛说法被种种众生的根机,能号令一切众生,能降伏众魔,改恶为善。“执法剑”,剑有斩斫之用,喻佛智慧,表佛说法像利剑一样能断众生的烦恼、疑惑。“建法幢”,这是高出义,是战胜之相,战胜而高建胜幢。这四句显佛说法对治外道强敌,摧灭邪执,建正法幢。
“震法雷,矅法电,澍法雨,演法施。”这四句是显佛说法润泽普施利益一切的众生。“震法雷”是开蜇义,动万物者莫乎于雷,表明佛说法皆动无明之识,把众生的善根种子激发出来。“矅法电”是照了义、破暗义,表示佛说法有照了之用。“澍法雨”是润泽义、增长义,表示佛说法能沾利众生,如《法华经》中说:“佛所说法譬如大云,以一味雨润于人华,各得成实。”“演法施”就是以法作布施,众生喜欢听什么样的法,就为他说什么法,使众生闻法开发智慧,令得觉悟。
以上这八句以譬喻明法,也是总标一代说法之德。
【常以法音。觉诸世间。】
这一句是总结,成佛以后就开始说法,一直说到涅槃还是在说法,这是常以法音觉悟一切世间的众生。前面八句“扣法鼓,吹法螺,执法剑,建法幢,震法雷,矅法电,澍法雨,演法施”,是标显一代说法之德,就是因为常以法音觉诸世间。
好,今天时间到,谢谢大家。